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59:41    次浏览
文丨(荷)魏蔻蔻编辑丨波壳君从小,我妈妈就教我要懂得“给予”。在待人接物上,妈妈总告诉我:”蔻儿,你去别人家,不能空着手,要有所准备。啥都没有,就别去串门,不要让人觉得你想沾别人什么光。”我也一直照做,保持着礼数和周到。但结婚后,我发现先生受到的“给予”教育,和我的有些不同。跳出物质圈,分享生活我先生的父母对他说:“给予的前提,是要自己去发现他人的需求以及身边的美好。就算空着手,也不能空着心。给予,并不局限于物质的东西,分享美感,表达体谅,也是‘给予’。”因此,他儿时,除了用零花钱给人买礼物,还有很多奇思妙想的给予:路边采摘的一束野花,他背诵的一首美丽诗词,他表演的舞蹈,他自制的卡片……这种引导,使我先生如今成为一个感受力强,化解问题、处理局面沉稳恰当,并充满生活情趣的人。而我觉得这种方式,比我母亲当初教我的更好些。在我接受的“给予”理念里,会因为强调实物而有局限性,也会给孩子带来压力。长久以来,我总考量着,是否有能力准备货真价实的东西给别人。若没有,我会选择和他人少走动,不愿给人添麻烦。回头想想,这也太小心翼翼、客套拘谨了。而我先生,却在从小到大的观察和感知中,学会了更广博更有温情的“给予”。 一种美的传承,双倍暖心效果这种“给予”教育,同样在我先生的整个家族里传承给了下一代的所有孩子。我收到过数不清的来自夫家孩子们令我印象深刻的“给予”。●4岁的Martin带着一管粘木头的胶来看我。他指着我家地板上松脱的隔边条,说:“我爸爸就是用这个胶把它们重新粘牢的,你也用它试试吧。虽然我知道是怎么粘的,可惜这种胶小孩子不能用,所以我帮不了你。你看说明书吧,一看就会!我和你一言为定,等我长大了,一定帮你粘!”没想到,我忽略的地板,被一个小小的孩子注意到了,并且给我提供了解决办法。●小Mary为了不打扰我和大家谈性正浓的聊天,在我书桌上默默留下一张提醒的纸条:“蔻蔻,你家阳台上的令箭荷花开了,别忘了看哦!”这些“给予”,不局限不刻意,都不花钱都用了心。于外,孩子能自然主动地观察周遭环境状况,关注他人的言行喜好,逐步掌握发现美、表达爱的能力。于内,孩子会有意识地挖掘自己的潜能,发挥创造力,并展现交流出来,对自我定位会敏锐准确,对认识个体和他人的界限及互动也能更清晰更有分寸感。就算空着手,不能空着心。一场倾听,一个拥抱,一句赞扬,一段祝福,一声鼓励,都是传递心意和惊喜的“给予”,变成越加越多的珍贵点滴——生命由此厚重,生活因此美丽。版权声明: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,由《孩子》杂志新品牌《波壳》旗下作者原创,欢迎转发分享,如需转载,请联系波壳君(ID:bokebaobao),未经授权随意转载者,我们律师叔叔会联系你哒~